工业炉厂家
免费服务热线

Free service

hotline

010-00000000
工业炉厂家
热门搜索:
技术资讯
当前位置:首页 > 技术资讯

【消息】纺织服装业中国制造与中国智造

发布时间:2020-12-25 19:36:13 阅读: 来源:工业炉厂家

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是贯穿“十二五”规划的关键词,在享受着“十一五”带来的丰硕成果的同时,中国的纺织服装产业如何在未来五年中发展?十七大提出的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主要包括的三个内涵中,“转变要素投入,从数量扩张转向依靠知识、科技、管理等全面提升。”就是最好的答案。

改革开放三十年后,一些新兴的产业领域如IT、房地产乃至汽车业在今天都远远走在了创意的前列,可以注意到,在以高科技信息化为核心的当代经济体系中,这些领域的中国企业,正通过创意的力量在国际环境中赢得话语权,在这些领域中“智造”已经深入人心。而相比之下,作为中国传统行业的纺织服装领域,虽然早就开始提倡“原创”,也有部分企业品牌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但整体而言,从业人数庞大的以制造加工为基础的纺织服装业,想要在短期内达到以上领域今天取得的成就并不现实。但从制造到创造的过程,不会很短,也许未来五年将是属于“智造”的一个过渡期。

2005年《数字商业时代》5月份的封面文章以“智造中国”为主题在国内第一次提出了“中国企业需要智造”的观点,“智造”及“智造中国”概念的兴起与提出成为中国经济新一轮转型的重要标志。

随着能源、原材料涨价、出口相关政策调整、劳动工资成本上升、人民币汇率升值以及知识产权争端、贸易保护主义抬头、贸易摩擦加剧等一系列因素的涌来,中国纺织服装业在改革开放30年来积累的制造技术、劳动力和生产成本等方面的优势,面临着严峻的挑战。同时来自国内的创新环境、创新机制、创新人才和创新市场4个层面的逐步成熟,吸引并促使企业和品牌去思考,如何转变自身的发展方式,如何通过价值创造方式的转变在新的环境中生存。一个值得关注的例子便是“例外”,作为中国服装原创品牌的代表,早已步入“智造”,而在未来五年它将得到怎样的发展,引人猜想。

伴随跨国公司在信息通信、生物制药、精细化工、运输设备制造等产业领域在国内设立研发机构,欧美服装产业发达的国家也正调整在华的战略部署,除大量通过终端网点的设置占据市场份额外,更通过资本的手段,利用国内丰富的人才资源,实现国外时尚的本土化,这其中由爱马仕投资的“上下”品牌就是一个典型,而它未来的发展也将对中国的企业给予启示。

对于纺织服装产业而言,从制造走向创造,必须借鉴的经验教训就是IT业和网络曾经在发展历程中,令人记忆深刻的泡沫时期。现代服装工业基础薄弱的中国,在走向创造的过程中,必须要冷静,必须要在一个相对较长的过程中通过转变的痛苦,先实现“智造”,进而完成“创造”。作为局外人,来自各方面国外时尚机构的专业人士对此的认知可能更为清醒。

中国智造智在必行

近几日综合了很多专家和企业家的采访,大家又发起了“中国不适合继续做制造大国”的声音,虽然这是个老生常谈的话题,但如此明确,如此强烈,如此一致,还是令人感慨。

从小我们被教育中国是个地大物博的国家,现在我们越来越发现,地大物博也非取之不尽用之不竭,更何况,事实的情况是,中国地虽大,物却不博。

能成为全世界的制造工厂,不是因为我们有充足的资源,而是要解决人工就业等当时社会非常紧迫必须解决的现实问题,所以,“世界工厂”之于中国经济环境而言,更像是不能不承担的一种责任。

现在,状况变了,就服装产业而言,“中国制造”的声音从前几年“要创品牌”的民族荣誉感,到今年“不变也要变”的尴尬和窘境,越来越将“中国制造”转变为“中国创造”这一“行业理想”,推到了“志在必行,不行也要行”的地步。

从制造到创造,是很漫长的过程,可能上百年,中国时尚界从20多年前,就开始喊“创造”的口号,时至今日,我们仅仅是摸到了一点“创造”的皮毛。

这点“皮毛”,就是从制造到创造必须要经历的阶段,这个阶段有一个很形象恰当的称谓“中国智造”。这个阶段或许也很漫长,也会衍生很多纠结,更会带来无限创意与革命,有一点可以肯定,过不了“智造”这道关,永远无法触及“创造”那根弦。

微观“智造”

智取文化创意和软实力

有人说,2011年的时尚产业将进入“中国智造元年”,这让很多人产生迷惑,自从中国有了真正的时尚品牌,就代表着已经有了智造的雏形,为什么要把起始年,放在2011的史册里?

真的是拜国际金融危机所赐,令这两年的服装大产业有了风起云涌的变化,制造大国经历着前所未有的磨难之后,如今已最大范围内地统一了思想:文化创意和软实力成为2010年全行业使用频率最多的关键词,而且,毋庸置疑,这两个词还会继续称霸2011年以及未来,站在行业的角度,大势所趋才是“智”的开端。

智造的“智”,比起制造的“制”和创造的“创”,更加泛指,牵扯的范围也更宽泛,这也就是为什么很多人迷惑于文化创意和软实力的真正定位,这一年里,尽管人们为这两个词进行着无数的修饰和解释,也依然显得有些泛泛和空洞。

前几天在采访一位行外政府人士时,他的几句看似简单的话,却带来很强烈的共鸣,中国大多数企业的通病是顾了一头就扔了一头。在大谈文化大搞创意的时候,有多少企业家时时刻刻提醒自己:质量永远是第一软实力。

“保证质量是企业社会责任的一部分,社会责任是未来企业软实力的重要内容。”那位政府人士的话,将社会责任实实在在地提了出来,这在行业内同样不是新名词,但他所涵盖的“社会责任”,或许远比我们想象的要朴实得多。

“智造”,是要智慧地创造财富,不应该羞耻于“社会责任同样可以盈利”的想法,也不必一定要承担企业能力之外的所谓宏大的社会责任,或者说,要真诚地从产品质量开始尽应尽的社会责任,也要智慧地运用社会责任。

这些年,服装品牌在终端建设上迈出了第一步,但下一步要怎么迈,却是真正拼智慧的开端。

终端建设、服务体系完善,如果说曾经迈出的第一步,是有一个“拿来主义”的规律可循,要么学习国际成熟的终端模式,要么借鉴在终端上先行一步的本土品牌,以至于都有些似曾相识的“同质感”。那么,“中国智造”元年,提升终端建设的方向,就是用智慧的头脑,实现差异化风格化的服务体系和终端模式。

上面提到的两个字眼:“拿来主义”和“差异化”,正是“智造”与“创造”的界限之一,刚刚过去的中国国际时装周,很多人分析一些设计师遇到的才思瓶颈时,涉及到一个观点值得重视:先谈“智取”,再谈“原创”。

在中国智造的阶段里,有些话题不用刻意去回避,中国设计界谈了很多年的“原创”,但“原创”是否真正普及于中国设计之中?所有行业人士心中都应该有一杆不要自欺欺人的秤:我们还远没有达到原创,我们更多的还是在遮遮掩掩地借鉴和汲取。

如果我们真的频频出现被全世界认可的“原创”,这说明我们已经进入“中国创造”的美好境界,显然,我们现在才刚刚迈进在“智造”的门槛,“智取”不但不丢人,反而是缩短这个阶段真正迈向“创造时代”的捷径,只不过,一定要悟透“智取”的含义,从骨子里就避免“东施效颦”的悲剧。

如何“智取”?一定包含着很多内容和思想,但有一点绝不能少——文化创意。

综上所述,站在“智造元年”的高度来分析文化创意,不是空洞的高调的定义式的品牌文化。用智慧创造的品牌文化,和做人的道理一样,“塑造自我”的方式不在嘴上,而是举手投足间散播的信息,凝聚的个性。拥趸也好,朋友也罢,相互吸引的一定是从骨子里流淌出来的文化,从脑子里迸射出来的创意。

宏观“智造”

智出全明星的品牌链

中国服装协会常务副会长陈大鹏曾举例道出“全明星制”的概念,站在宏观的角度来分析“中国智造”的未来,或许,真的可以智慧出一条明星制的品牌产业链。

从智造到创造是一段必须完成的过程,这段过程中,伴随着以“软实力提升、文化创意领衔”的智取与创作,个性化会更加突出,差异化会更加明显,品牌市场定位会出现颠覆性的变化,服装品牌的金字塔架构也会越来越清晰,那么,单个品牌的规模将会缩小,但品牌的知名度和忠诚度会相应提升,成衣类的明星品牌也会随之诞生。

当市场被“差异定位”而细分的时候,原先的服装产业链将会从根儿上发生革命性的变化,上游面辅料企业也将因此彻底抛却粗放型工业化的影子,变成一个个分工细致、对接准确的上游供应性品牌企业,就像陈大鹏所说:那时候,做钮扣的是品牌,做缝纫线的也是品牌……

而随着终端市场上的明星品牌增加,供应链上的明星品牌自然也会增加,那么,未来理想的格局就是:服装产业将会形成精准化的明星品牌链,甚至,生产加工与品牌建设将形成优势互补的双产业链,在某些节点上可以相互合作,但更多的情况下,不会互相牵制,更不会造成不必要的资源浪费。

单个品牌规模如果变得小而精,那么,未来中国一定会形成知名的有影响力的大品牌集团,就像LV、伊藤忠一样,在服装金字塔的每一个层面上,都会有大品牌集团坐镇,这些集团将集合同一层面上的众多智造品牌,进行资源整合,提供更多的信息、养分和资本,最重要的是,凝聚出强有力的时尚话语权,打造冲向国际的丰满羽翼。

待到“中国智造”已然呈现出如此清晰而精深的产业格局;待到中国品牌或者集合品牌的时尚集团能够在世界上拥有真正的话语权;待到时尚大国也来“智取”我们的原创;待到中国服装企业家能够将软实力和文化创意以行动表述得清清楚楚头头是道,“中国智造”也就可以圆满地画上句号,中国时尚产业将无可争议地投入“创造”的怀抱。

“例外”,没有理由会死去

1996年,毛继鸿和马可夫妇在广州创立了“例外”品牌。14年过去了,“例外”,成为中国现存时间最长的设计师品牌,也是中国女装品牌从无到有、从“中国制造”到“中国设计”的缩影。

在设计师圈子里,毛继鸿和马可被认为是幸运的。而这些年来,“例外”确实也发展得很不错。一年前,“例外”在北京的一家商场全年销售额已超过千万元。并且,在“例外”身后,聚集了一大批跟随者和模仿者,有人曾统计说,就深圳市场上能看见这样风格的品牌不下10个。

坚持天然质朴的材料,拒绝使用化纤是“例外”品牌的标志。设计师马可也以大胆破格著称,她擅于利用对环境无害、能循环再造的物料结合传统纺织、刺绣技术,这种绿色思想以及对传统的敬重获得时装界无限的赞赏。灰色、米色、白色,是“例外”的主导色,棉麻是它的主材料,与此类似的还有:江南布衣、达衣岩、谜底、EIN……

“对于消费者来说,他们喜欢这类风格的品牌,为什么一定要选择‘例外’?达衣岩比它的价格低那么多。”此前预言它会死去的记者说。

没错,“例外”有很强的风格,但这种风格成就了它,也会羁绊它。在很多人看来,“例外”及毛继鸿都是比较偏执的,他们沉浸在一个固定的天地,并且,以这种沉浸而自豪。

所以有人说,如果不突破,无创新,“例外”不会走得太远。果真如此吗?在笔者看来,未来的五年或更远一些,“例外”或许会有很大的变化。

猜想之一:设计仍坚持现在的风格。因为它抓住了很多人的需求,也符合未来市场的消费潮流。

随着消费心理的成熟,人们不再盲目追求大牌,个性化的服装设计师品牌在市场上开始有了一席之地,大众化的感觉已经不能满足那些追求个性的人士对服装穿着的需求,作为设计师品牌的“例外”,无疑也能继续得到这部分人群的关爱。

另外,低碳、环保已经成为一个大时尚的概念,是长期战略性的话题,而不是流行话题。这么多年来,“例外”一直强调的低物质感、自然元素,其实契合了人们现在一直倡导、未来将成为消费趋势的低碳、环保理念。

猜想之二:店铺数量还会收缩,自营店会增加,会进入更多的设计师品牌复合店。

2000年,“例外”以特许经营的方式在全国开设了约5家专卖店,进入规模扩张期;2001年,品牌成立五年后,排除了各种芜杂和游离,毛继鸿为“例外”确定风格。这一年,其店铺增加到近30家;2004年,“例外”的店铺数量一度猛增至近100家店。也是在这一年,毛继鸿发现“例外”的发展速度有点太快,于是,他开始收缩店铺、细化终端,将100家店收缩到60家店左右。如今的“例外”在全国已有70多家专卖店。

目前,“例外”采取的是代理+单店加盟共存的复合模式,除了北京、上海和广州三地加盟申请人可以直接向例外公司申请以外,在其他区域“例外”都是交给当地的合作代理商,由其负责审批和协调开店事宜。

这样的渠道模式,在品牌发展初期能助其快速扩张。然而,对于设计师品牌来说,这样的模式在未来却是危险的。幸好,毛继鸿及时意识到了盲目追求开店数量对于品牌将造成的潜在伤害,并及时止损,将重心从追求开店数量和规模效应上移开。虽然,“例外”也曾引起众多风险投资人的关注,但毛继鸿似乎并不为所动。为了维持“例外”高端设计师品牌的形象,记者猜想,目前70多家的专卖店可能会进一步收缩。

猜想之三:“例外”产品价格还会再涨,有可能会推出一个更年轻化、价格略低的副线品牌。

不同于大众品牌业内都有共识,设计师品牌其实网点不宜过多,少而精才是它们的开店原则。对于像“例外”这样走高端路线的设计师品牌来说,尤其如此。

未来的市场上,单个品牌的规模会越来越小,多品牌经营的集团化企业会越来越多。因此,毛继鸿如果想要赚取更多的利润,“例外”品牌的产品价格仍会提高,而为了照顾那些喜爱这种风格,却又不愿意多花钱的消费者,毛继鸿应该考虑的是推出一个副线品牌,款式更年轻一些,价格能更容易接受一些。

当然,所有这些的猜想,都需要毛继鸿能优化公司管理结构,摸索构建一个更加科学的公司管理结构,作为“例外”走得更远的体制保证。

“上下”只能上

“上下”是法国著名品牌HERMES专门为中国市场投资的高端品牌,其首家店于2010年9月16日在上海淮海中路香港广场开幕,与MCM、Chaumet等国际品牌为邻。“上下”的诞生源自HERMES首席执行官PatrickThomas不以收购合并为计划的集团发展策略。他在接受法新社采访的时候曾经表示:“我们通过有机增长发展经营,公司的构思是将HERMES的理念扩展至中国,打造一个中国HERMES。”

“上下”的新店近百平方米,店内包括了家具、服装、家居用品以及配饰等品类,从设计风格到货柜都主打中国特色,服装材质以羊绒为主,各品类的售价从几千元到上万元不等。按照PatrickThomas的设想,这是一个完全由中国设计师团队设计并手工制造,目前只在中国销售的品牌。

设计师团队由艺术家蒋琼耳带领,她持有“上下”很少一部分股份,她的座右铭就是通过设计再现中国工艺的辉煌,能为保存和延续中国濒临失传的传统工艺做出贡献。目前,共有二十多位工匠为品牌旗下12位设计师的作品创造生命。蒋琼耳说:“我们追求的并不是时尚,而是经久不衰的美学标准,就像明代的椅子一样,我们希望在50年或100年后看起来还很现代,现在我们才刚刚开始,希望能找到我们自己的风格。”

按照这个思路,实际上“上下”和HERMES追求的一样,那就是对工艺、品质的精益求精。我们都知道,HERMES闻名世界的包袋都是由同一个工匠,围着皮围裙、拿着锥子和浸蜡的麻线,一针一针,用三天的时间完成的。HERMES制作包袋的法宝,是一种祖传的针法,叫双骑马订。这种针法只能手工,不能用缝纫机代替。其用料也很考究,上面有一点点瑕疵,都会报废。报废的统统被销毁,不许处理他用。这也是HERMES包袋价格不菲的原因。在设计上,HERMES崇尚大方、经典、实用,说白了,也是一种经久耐用,永远不会过时。蒋琼耳所强调的经久不衰的美学标准与这点也是一致的。

如果“上下”也能坚持这种执着的精神,相信未来五年,会有越来越多的崇尚工艺、喜欢寻根的人成为其忠实的“粉丝”,该品牌也会基本奠定在时尚圈的地位和声望,成为地道的MadeinChina的“奢侈品”。虽然,它没有HERMES那样久远的历史与文化积淀,但站在中国深厚历史文化的基础,因为其对工艺、质量的尊敬,会让那些有品位的明星和名流因为拥有一个“上下”品牌的包袋或者一件衣服而感到无比荣幸。

但是这种坚持需要HERMES在财务上的支持,虽然到现在双方都没有透露具体的投资额是多少,但肯定不是一个小数字,因为艺术,尤其是手工艺术的传承,需要财力做支撑。如果在蒋琼耳的带领下,“上下”能够达到PatrickThomas的预期,到那个时候,光上海一家店已经难以满足消费者的需求了,像北京、上海这样的大城市,会陆陆续续地有“上下”的新店开业。

到那个时候,二十多个工匠会整天忙得不可开交。现在要购买一件“上下”的椅子,或许当时在店内就能将椅子拉走,但是将来,也许就要预约排队,等上半年甚至是一年的时间。但是这一点消费者并不在乎,他们要的就是“难求与珍贵”。

全部用当地的原料,以当地工艺为基础,采用纯手工制作,“上下”的这种策略对于越来越热衷于寻根的中国消费者来说很有吸引力。如果上面的一系列假设成真,那么“上下”也就成功了。

您对“中国智造”的理解和看法?

赵倩:时尚是应该走在创意最前沿的产业,但在中国情况不太一样,很多其他领域的创意水平在服装业发展的这些年中远远超越了时尚,例如IT业和房地产业。作为新兴的产业,思想相对开阔,出现了相当多的优秀创意,而且这些行业也明晰如何去营销创意。作为传统产业的服装业,反而打不开局面,无法用契合时代的方法去做事,客观地说在最近几年,服装产业才在创意方面慢慢跟上,大家开始用新的规则去做工业。经历了几轮市场的淘汰,留存下来的企业的管理者从思想到人生阅历才真正思考用创意做产业的问题,同时中国年轻一代的设计师也客观上推动着创意的发展,他们其中很多人是从创意年代成长起来的,很多人有在国外读书的经历,所有的这些把“智造”推向了史无前例的高度。

“智造”对中国服装产业来说,是从制造到创造的必然历程。和国外诞生于文化、创意的时尚业相比,中国类似服装业的传统工业多年来只注重规模,而缺乏核心的来自于“智”的竞争力,这是由中国的人口基数和历史文化背景等决定的。就未来而言,基于服装业涉及到的就业人口和产业规模,传统产业是无法在一夜之间就可以把核心价值转变过来的,需要一个伴随着经验和教训的过程。

陈伟贤:中国“智造”正当其时。既是中国经济社会发展到这个阶段的必然需求,也是必然产物。在价值链上要上一个台阶,就必须走向中国智造。而我们所累积的经济知识资源,也该到厚积薄发的时候了。从全球化的需求来看,唯有“智造”才能迎合纷繁多变的口味。

让人不敢确定的是,中国“智造”会不会流为口号而没有实质性的突破和举措。发挥企业和个人的自主性是决定性因素,尤其是中小私营企业和企业主。政府可以扶持,但不能过多管制指导。创造宽松的鼓舞人心的经济社会文化环境,让企业自主,对自己的资源和竞争地位负责,应该是中国智造必须有的外围环境和氛围。

姚路敏:我觉得这个“中国智造”的说法非常精炼地点明了目前我们中国在很多领域都面临的现象。我的工作使我有很多的时间都是和中国的裘皮业界及时尚界的朋友们打交道。在我为NAFA工作的这些年的时间里,我亲身感受了中国裘皮服装在设计和生产方面越来越多地加入了众多中国裘皮企业自己的设计理念和生产创新,我觉得这是中国能够逐渐发展成为目前世界上最大的裘皮服装生产中心一个非常重要的原因。而在接下来的五年、十年中,如果中国的裘皮业希望能够得到更大的发展的话,需要不断地在包括从设计、工艺、制作等各个环节中加入中国裘皮业从业人员的智慧,这是非常重要的。

陈佩佩:我觉得智造更多靠的是智慧,现在中国已经有很多品牌走出了自主创新这一步,但是仍有一部分品牌还是在copy别人的东西,在未来的服装界,没有自己的特色,没有自己的DNA是立不住脚的。当然,国外的品牌有它们的优势,我们可以借鉴人家好的东西,还有一些先进的科技方面的信息,我们也要及时了解,正所谓“知彼知己,百战不殆”,既要保持自己独特的一面,又能及时吸取别人的精华为我所用。

CindyWang:不能把“智造”简单地理解为代工生产被本土设计取代、加工制造升级为自主创新。首先,植根于中国这个巨大的服装消费市场,大部分中国服装企业仅仅依托做好市场规模即可完成最初的原始积累。除了国家政策导向之外,国际经济疲软的后续作用、人民币升值、能源和原材料等生产资源的紧缺与成本上涨、节能减排的要求等外部变化,都是加速“中国智造”进程的客观因素。由传统制造业向技术型或知识型产业的转变,绝不仅仅是单一依靠设计自主化就能够实现的,这些外部因素都应纳入企业战略转型和产业升级的考虑之中。本土设计师或设计团队的突破,是相对狭义的“中国智造”。当时尚产业链从上游到下游,从制造设备、技术工艺、成衣乃至品牌零售,全部参与到创新中来,才能借助集成的智慧与才能,为中国时尚产业整体增值,真正实现产业升级和广义的“中国智造”。

其次,也不能片面地以某一中国设计师或本土品牌的成功来界定“中国智造”。跳出服装行业的框架,其他领域的外资企业在几年前就已逐步开始把通过产品抢占中国市场份额的策略转向在中国开展研发。除了有政策的吸引外,跨国公司是看重了中国更为优质、数量更庞大的人才智力资源,才作出了这样的方向性决策。纵观英、美、日这三个主要研发强国的经济发展史,在工业革命初期,英国曾是世界工厂;随后美国和日本也先后成为不同行业领域的世界制造中心,并且还贡献出很多经典的制造或经营模式。回到服装领域,意大利也是以家族式或区域集群式经济起步,从国际时尚界公认的制造生产基地逐步发展为今日重要的时尚研发中心。当越来越多的品牌和企业将研发投资注入中国时,我们的“中国智造”就会拥有更宽大的世界舞台。

从国外企业发展的案例看,作为加工型企业和非品牌型强势企业,如果放弃了有效控制成本和建设渠道的核心竞争力,一窝蜂地追赶自主品牌创新,很可能就沉陷于同质化迷局,成本剧增,品牌低迷,进而丢失不少市场。不如着眼于对制造设备、生产工艺与流程、产品管理等的创新与改革,强化自己的核心竞争力,经过产业升级的洗牌脱颖而出,成为“中国智造”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环节。

无论是狭义的还是广义的“中国智造”,转型过程一定会有阵痛的,也会持续一定的时间。凭借市场规模完成原始积累的中国服装企业,伴随着产业升级的需求,信息化相对滞后、管理囿于传统模式所带来的矛盾会日益凸显。信息与人才将成为服装行业“中国智造”进程中的关键。

请您预测未来五年国服装设计的走势?

赵倩:中国的服装设计将越来越与国际潮流同步,会在潮流的走向中融合自己品牌的个性元素而与国际市场更多地融合,中国服装设计不会出现游离于国际潮流之外的自己的趋势。中国特色、中国文化有可能会在趋势化上体现,而不会再用民族符号的方式出现。中国的服装设计一定会带有某些文化特征,但不会符号化。这从中国一代一代的服装设计师作品中就能够看出来,越是年轻一代的设计师,其作品中的文化特征越少,体现的国际化符号越多。

陈伟贤:随着中国服装行业的不断成熟,服装设计也会成熟起来,说到底就是真正地为目标消费群体去设计,该年轻前卫的就年轻前卫,该经典优雅就经典优雅。这是激烈的竞争环境和细化的消费者口味和需求决定的。碰运气的成分会少一些。年轻一代的中国服装设计师很多能说英语,有外国留学经验和视野,他们会带来多大的变化取决于服装企业对设计师的重视程度。不论如何,互联网将使年轻设计师更发挥作用。

姚路敏:服装设计方面,我觉得富有中国特色的设计会越来越受到消费者的欢迎。我每次到国外的时候,我的同事和朋友看到我穿着的具有中国特色的服装都是非常羡慕的。而且我觉得中国目前很多的本土设计师都是非常善于把中国元素和国际流行元素相结合。我觉得越来越多的设计师会把这些流行趋势引为己用,结合我们中国的特色,体现中国本土设计师的个性,从而征服国内外消费者的心。

陈佩佩:设计会更有个性。设计师会根据品牌的定位人群,将自己的设计理念更好地与消费者的需求结合起来。

CindyWang:很多人对于中国服装设计趋势的争论,都纠结于是以中国元素或中国风的民族特质,还是以国际范儿进军全球市场。我个人则认为设计流程的变革和设计商业化是关键所在。除了设计能力外,大部分中国服装企业还停留在传统的设计管理模式上,如纸面放样,设计周期偏长。服装业发达国家的新产品设计、成衣到进入销售的周期平均为2周,中国平均长达10周。进而带来试制成本高、库存积压、资金周转不畅的恶性循环。在国外的设计院校,服装设计管理早已成为独立的学科了。

中国服装企业对于设计本身的推崇,不仅体现在忽略设计流程上,还严重阻碍了设计商业化的进程。几个风向标性质的国际时装周发布秀都兼具订货功用。而无论是登上了国外T台的设计师,还是云集了海外买手的国内发布会,在喝彩声中却鲜见订单出手。叫好不卖好是中国设计的症结。错误不在于中国元素的运用,而是设计得不到目标市场消费者认同,也就无法实现最终的商业化,无法为企业或品牌带来经济效益。

中国设计领域高调的设计师或掌门人个人色彩,也往往掩盖了品牌的光环。祁刚身后的品牌是哪个?GUCCI的成功,T台上的汤姆·福特虽功不可没,T台之下的总裁狄索尔才是把濒临倒闭的GUCCI神奇复活的关键人物。往往是成功的品牌成就了一个又一个设计大师,进而再推动设计师个人品牌的诞生。在中国,反而是设计师先以个人品牌成名,再空降到某个品牌担纲首席设计或设计总监,个人的光芒常常遮蔽了品牌应有的传播。理顺设计师与企业品牌的关系、实现设计商业化和市场化,应该是中国服装企业发展的必经之路。

另一个可能会出现的现象是,基于人文价值、文化习俗、生活方式和社会经济活动形式的不同,北京或上海将发展成为以亚洲市场和消费者为主体的趋势发布中心,包括色彩、面料、款式等。

请您预测未来五年中国服装品牌的变化?

赵倩:我们认为,服装市场每十年就会经历一次洗牌。最近的这一次洗牌在中国市场还没有结束,正处于最后的阶段,可以预见未来五年仍将是一个品牌新旧交替的过程。在这一次洗牌的阶段,中国服装品牌面临的最大问题可能是发展战略和核心价值如何资本化的问题。资本对于时尚产业中品牌的影响力问题,到目前还没有被放在很重要地位上。下一步,中国的服装品牌要发挥创意的力量,在品牌转型与国际市场接轨时,把真正的核心价值挖掘出来。欧美国家已经非常明了如何把创造转变成无形资产,利用其挖掘出更大的商业价值,而在中国只有个别品牌和企业在思考和尝试。

从消费者的角度而言,随着时间的推移,其消费行为将越来越倾向于个性化、理性化、成熟化,他们对品牌和风格的爱好追求,也需要一个成长的过程。从品牌的角度而言,最后这一轮洗牌,将是未来很多年市场构架的整理,谁能够顺应时代要求生存下来,并扩大影响力,谁就有话语权。每个品牌表现出的某种特征必定是适合某一个时代需求的,而营销是我们这个年代的关键词,不可能跨越营销而生存,所以在创意上营销,将是无法抵挡的趋势。

陈伟贤:未来五年,更多中国自主品牌将涌现出来并受到消费者的喜欢。有些消费者可能是为了彰显个性,有的可能是爱国情愫。但毫无疑问,下一个五年里中国服装品牌自主化趋势将大幅加速。这些品牌将不畏惧甚至是乐于谈论自己的中国根源。假洋品牌会积极寻求突破,回归正本,也就是中国品牌的本质。但总体来说,中国服装品牌在大众市场和缝隙市场会有所作为,在高端领域突破尚难。金融市场如创业板和私募基金将对服装品牌的形成和规模化运作带来积极正面的推动。

姚路敏:预测是非常难的一件事情,因为现在的中国每天都会发生很多的变化。我总是觉得,如果几个月不回北京的话,我又要继续适应一些新的变化。在中国,我经常有着要不断学习和追赶的感觉。任何一个因素都有可能导致很多的变化。但是如果一定要预测我们服装品牌变化的话,那我觉得我们可以期待有越来越多的更具影响力中国品牌。这个影响力,一方面是对外:因为中国五千年的历史和丰富的中国文化底蕴,带着中国元素的服装品牌对国外消费者来说是非常神秘而有诱惑力的。而目前中国经济实力,又促使中国的服装品牌有着更多的实力去开拓国外的市场,推广我们的中国文化和服饰理念。同时,中国品牌也会对中国的消费者产生越来越大的影响。越来越多的中国消费者会以穿着中国品牌而感到骄傲。

陈佩佩:变化应该会很多,以前在国外人的眼里,对中国品牌的印象是款式很土,价格也很便宜。但是现在不一样了,经过十几年的发展,中国有不少服装品牌都已经很国际化了,开始有自己的特色,慢慢地跟国际品牌接轨。再经过五年的发展,相信会有更多的品牌走到这一步,而现在已经走到这步的品牌会走得更好,会跟国际品牌的距离越来越小。

CindyWang:会出现兼并重组的一波热潮。一方面是海外的跨国集团收购具备一定市场规模和消费群体的成熟的本土品牌,另一方面是本土服装企业通过资本或品牌的实质性重组,整合吸纳产业链中上下游资源,进而利用资本纽带逐步吸纳优质的国际资源。未来5年中将会看到中资控股的服装跨国集团出现。

在新品牌不断涌现的同时,一些急功近利、在国外注册个商标、而不在营销传播和客户关系维护下工夫的昙花品牌将惨遭洗牌。反之,掌握了市场细分要领,在产品种类、功能、目标人群、目标区域划分、营销模式等方面功课做得更细致的品牌将赢得市场。

一个成功的品牌是由传奇的历史和理性的经营共同造就的。目前中国服装企业突出的矛盾就是管理层的品牌意识增强,而执行层面的品牌营销能力相对较弱。对于国际疆域概念越来越模糊、互联网技术日益普及的全球化市场,成效卓著的营销传播以及能够胜任于此的专业人才对于品牌的生存就显得尤为重要了。很多国外的时尚专业院校都敏锐地捕捉到了这一趋势,及时调整专业设置,为产业储备人才。

请预测未来五年中国服装商业终端的变化?

赵倩:就中国服装的零售终端而言,未来五年将会出现更多的多品牌店和设计师店,近几年已经出现了一些,如在北京刚兴起的多品牌店及以三里屯为核心出现的设计师店,可以预见接下去在传统的商业网络里会出现更多的类似模式。在中国,服装产业中已经出现了很多单个设计师工作室和设计师品牌,虽然他们在市场上所占的份额不多,但是每年的涨幅都很高,可以说他们真正抓住了时尚的核心消费者,几乎每个设计师的产品都有一批固定的消费者。这些消费者是构成时尚核心文化的基础,不可能没有和他们需求对应的新型的销售模式,只有通过新媒介,时尚消费者才会更多接触到设计师和设计师品牌,而这个领域现在远没有达到饱和的状态。

当然,中国的多品牌店和设计师店不会完全像欧洲那样发展。在欧洲,每一个多品牌店必然是与当代杰出的设计师紧密结合的,多品牌店自身作为一个品牌,也会面临老化的问题,这也是欧美有一些老牌的多品牌店会卖掉自己店面的原因。而一批中国年轻的设计师直接以金融的方式开始发展,利用资本可以有相当大的操作空间。

陈伟贤:服装商业终端已经分化为网上和网下实体店两种,有时会有交叉重合,但是网上商店的地位将急速上升。互联网使消费者少花钱办大事的想法可以付诸实施,需要的就是网上购物环境的净化了。政府已经有所措施,电子商务企业本身也会不断在这方面下大动作。总的趋势应该是服装商业终端利润的适度下滑,和消费者剩余(即福利)的相应增加。这正是自由、透明的竞争的好处。当然,经营年轻品牌的终端在这方面所受影响要大得多。网下终端的重点将是改善购物体验,包括提供各种娱乐休闲设施。网上终端也是改善购物体验,如各种三维立体等科技的应用,并突出价格和方便等方面的优势。

姚路敏:商业终端是一个非常宽泛的概念,可以指“硬件”——我们的服装商场、专卖店等具体的卖场,也可以指“软件”——这些卖场内的海报、销售人员本身的介绍等等软性信息。如果需要继续预测的话,我觉得硬件方面,很多的商场会继续大力投资,尽力为消费者创造舒适的、综合性的购物环境。尽可能创造为消费者提供“一站式”的综合性商场——一个商场会尽可能地满足不同消费者的不同层面的需求。而一些富有特色的商店,尽管规模上面不能和大商场相比,但是他们具有的一些独特性,比如:高级时装定制等,会由于其特色而吸引爱美人士。在软件方面,这些商场会进一步培训销售人员,使他们具有更加专业的产品知识,从而在面对消费者的时候具有更加有效的推销效果。而店内的一些“信息源”,例如海报、灯箱广告等也会为消费者在做出最终决定的时候起到潜移默化的影响力。

陈佩佩:随着中国品牌的崛起,中国消费者的一些消费习惯会有所改变。他们现在想买一些突出自己品位的服装,或许首先想到的是国际品牌,但是五年后,他们更多地会在国内品牌里面挑选,因为国内品牌的抬头已经给了他们选择的机会。

CindyWang:首先根据规律,国际时尚和奢侈品品牌进军二、三线城市市场布局的势头,在五年内会有一个由极盛到疲软的趋势,中国服装商业终端应有长远的规划与对策。

其次,在几乎没有时空差异的网络时代的国际市场,电子商务不仅会大大促进B2B仓储和物流的发展,还将催生出细分的、专业的B2C服装物流企业。

越来越多的企业会把注意力放在终端,加强品牌终端的产品展现、吸引顾客以及服务和销售能力,将终端由销售型提升到管理型,进而发展为经营型的消费者体验场所。因此服装商业终端对于岗位职业素养和行业专业知识兼备的专业人才的需求就面临着极大的缺口。由品牌或企业完成岗前内训的单一人才培养形式,将向社会化的职业培训扩展。由于服装零售管理专业课程在国内高校的缺失,报读海外专业院校相关学位也将成为出国留学的热选。

武清牛皮癣医院

白癜风专科医院哪家好

伊吾白癜风医院